歡迎大家訂閱我們的YouTube頻道。請在留言評論區點擊連接觀看視頻。
這個視頻是説:
在華人社會,我們常常用「不自量力」、「沒有自知之明」的人,形容高估自己能力或倫理的人,對自己本身有多少料,沒有客觀的認識,這種人在心理學的角度或許可以用「達克效應」來形容。
其實,自有正能量的觀點出現後,特別強調自信心的重要,隨著變成高喊口號,自信心也變成了自我欺騙的一種口號。
真的「有信心」的人(暫時借用這個詞彙),其實是有點像我們權謀課程所講的五種性格其中一種性格,它不需要特別自己告訴自己「YES,我們要有信心」,但是,又能特別客觀審思現實條件中的客觀性、可變性、複雜性——有這種性格的人,他是不需要特別強調自信心的。
你可以想像,怎樣的人才需要特別強調信心呢?
這是我這個視頻開場時觸碰到的一個話題。
隨著這個話題開展出來,我開始衍生談到兩項能力,而這兩項能力其實是可以深化你的談話內容素質。
因為這兩項能力是「可透過」媒介來訓練和改變的,能夠涉及到這樣的內容,是我做視頻的其中一個目的。
其實在剪輯視頻當中,我突然回想起當年的一段往事,話說我跟一位出版前半吃晚宴,我跟他不熟,但是那場宴會在台北進行,由於碰巧我坐在前輩的旁邊,我們就聊起天,其中他突然問我:「你本身是不是比較喜歡看西方翻譯的商業書呢?」
因為他從跟我聊天,他發現到我好像是傾向於讀這類書比較多,從前輩做出版業多年的觸覺,他對讀很多那種條例式的書講話模式對比讀架構式,有邏輯推演的書,他們談話模式的深度是不一樣的。
當時我不確定是不是如此,回到馬來西亞後,我在數一數我家裡面的商業書,結果我發現近乎家裡百分之九十多的書都是架構式推演的翻譯書,條例式,一個章節很簡短的書是不多的,即便陶傑式那種小型專欄式的書也不多。
文史哲的書也是如是,很少有一天一個哲學理論,或者一天一個哲學故事,一個故事一個結論那種書,原來在我家裡面是「稀客」。
為了自己的腦袋,無論在娛樂和資訊上的吸收,就不要吃「方便快熟麵」吧!
視頻已經上傳到YouTube頻道,如果覺得影片有啓發到你,讓你有受用感覺,甚至刺激到你有其他的想法,你還想繼續收到類似內容的視頻,請訂閱我們的YouTube視頻,打開小鈴鐺點擊全部。
請支持我們的,覺得受用的朋友們,你們還沒訂閱,請訂閱,因為我們即將要開通YouTube的會員頻道。
也請有想法有感受的朋友,直接在YouTube底下留言評論和想法。
還有,有任何疑問的,都可以私訊我們——雖然我們無法一一回復,但有必要我們都會拍下你需要的視頻。
期望大家給予更多的留言和提問,也許我們未必每一個提問都回答,但是有可能我們會推出簡短回覆都視頻,非定時上傳到YouTube。
在近期內,我們將會開通YouTube頻道內的會員制度,在會員帳號內,我們第一個系列的視頻將會有一些更深入的內容講解,敬請大家密切留意。